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对连续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减弱,需要不断提升刺激力度才能得到同等的满足感。这个效应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品牌营销逻辑。
后疫情时代,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们消费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电商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的崛起,各类信息呈几何式爆发增长,原本是为了放松娱乐,但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身体处于紧张疲惫状态,内心深处所隐藏的空虚与不安却愈发强烈,总是在疲于追逐一个又一个虚幻的满足。
同样,在消费领域也是如此,人们面对网络上海量产品,不知所措,常常面临虚假宣传、选择困难、消费退款等突出矛盾。消费者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感到不安,许多品牌同样在流量洪流中感到挣扎。当品牌与消费者都处于不安之中,便造成了品牌营销的低效内卷。对品牌而言,破解之道就是用心构筑慢场景,在生活中深耕消费者心智。
货找人是低效卖货 人找货才是品牌成长
流量可以买来短期的销量增长,但无法做到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长期价值沉淀。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想要实现品效合一,突破流量困境,拥有高质感传播方式,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记得住,则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相关数据平台统计,2024年抖音直播间的平均CPM(千次曝光成本)同比上涨35%,流量内卷带来的集体竞价价格越来越高。因此,通过线上流量投放的方式,企业可能实现短期销量的增长,但是一段时间后,企业可能会发现利润大头被平台拿走了,新投流的品牌把流量抢走了,目标客群也无法成为回头客,结果大概率是低效卖货,赔本赚吆喝。
而真正的品牌价值增长与积累,是人找货,是人们有消费产品或者服务需求的时候,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品牌。这样的品牌成长,才能够让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才能为品牌带来真正的、源源不断的流量,才是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生命与灵魂。
线上流量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将产品精确地推送给消费者。而成功的品牌沉淀意味着消费者主动寻找并选择他们所信赖和喜爱的品牌。短期的爆发式流量与长期的品牌价值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等号,我们已经见证过无数昙花一现的品牌,同样也领略过茅台、阿里巴巴、美团等穿越周期的高价值品牌。无数中国高价值头部品牌的成长案例告诉我们,走流量捷径不一定能达到长期理想的效果,相反,不执着于“流量出圈”,深耕内容质量,专注品牌价值成长的营销方式,才能筑起品牌的“护城河”。
用慢场景 对人们的感知进行重置
如果将线上广告比作一场”信息深海中的漂流瓶”,各品牌投放的内容如同不计其数的瓶子,在浩渺的数据海洋里随波逐流,极有可能被信息浪潮淹没,难以触达目标受众。而线下广告则像是 “人们生活中的发光路标”,牢牢扎根于消费者行旅、日常通勤等生活的必经之地,以列车车厢、实体空间、巨幅灯箱等实体形式,在真实场景中,以中心化媒体“慢就是快”的方式,主动吸引目光,这种基于空间位置的持续在场感、频繁曝光感、近距接触感、强烈参与感,让品牌信息能够以更直接、更具冲击力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这是线上广告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 例如,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就是一种典型的“慢场景”营销。星巴克不仅仅是一个咖啡店,更是一个让消费者放松、交流的空间。消费者在星巴克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品牌的温度和氛围。
高铁媒体的品牌冠名车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车厢融入消费者行旅生活,品牌打造出全方位的传播空间,在这种长时间的物理空间中,品牌将认知的种子在消费者心底静静播撒。 以国民品牌南方黑芝麻为例,大部分消费者在选购黑芝麻糊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南方黑芝麻糊,这种品牌联想、品牌信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非短期流量所能达成。品牌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就必须通过长期的传播积累,在慢场景,用深入人心且凸显品牌价值的内容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
巴菲特曾在1994年股东大会上说过“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对于品牌营销也是如此,曾经流量红利如潮水般搅动消费情绪,但当新鲜不再,潮水退去,行业回归理性,只有真正深耕消费者心智,牢牢抓紧高价值信息传播的“中心化媒体”,如高铁列车媒体、户外大牌广告等线下真实的“慢传播场景”,集中控制内容生产与分发,为品牌核心价值观提供稳固“锚点”,实现对品牌的集中、高频曝光,才能促使消费者形成深度情感链接与独家品牌记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
7X24售后 多渠道服务支持 |
![]() |
专业技术支撑 业务全流程技术支持 |
![]() |
咨询Email zhuqin@meichangdo.com |
![]() |
渠道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