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端午佳节与暑运旺季临近,假日经济的浪潮再次席卷而来,为品牌节点营销带来了绝佳机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假日已成为推动消费发展和品牌“破圈传播”的关键时刻。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出行与消费的“双热”不仅点燃了假日经济,更让人们看到中国高铁的广阔纵深,与品牌营销的巨大潜力。
高铁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节假日的客流承载量尤为可观。五一假期运输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5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端午节作为上半年最后一个法定假日,铁路客流预计也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强劲态势。这不仅为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和品牌带来了机遇,也为提前占领高铁媒体的品牌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
相较于线上流量日趋饱和的“石沉大海”式投流,品牌在线下中心化场景的传播,可以掌握更多主动曝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内精准触达,高效传播,使得消费者的感知力、记忆力与品牌价值形成共振,进而实现品牌的有效“破圈”。 高铁乘客范围覆盖各类人群,从商务白领到小镇青年,都将汇聚在高铁列车车厢内,这将强势击破互联网算法让人们视野受限、认知“茧化”这一困局。同时,高铁列车覆盖全国,其高流动性与跨地域特性,使得品牌广告能够传播到不同地区的人群中,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品牌影响力。 然而,品牌力的塑造不仅在于短期节点的流量爆发,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布局场景,注重培养长期记忆和消费者的“体感温度”。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品牌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实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演进,消费者的需求愈发多元且深刻,对品牌的期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功能——他们渴望从品牌中获得情绪满足与正向体验。在端午节和暑运这一重要时刻,各大实力品牌无一不从“温度”着手,借助高铁列车媒体和线下真实场景实现对品牌价值的深耕。
人流高集中性和环境强沉浸感使高铁车厢成为一个难得的“完整注意力场景”。高铁媒体的沉浸式传播环境能够帮助消费者实现从“品牌认知”到“消费决策”的全链路渗透。在旅途过程中,旅客的注意力集中且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品牌可以通过车厢内的小桌板、头枕巾、海报等形式,将品牌的核心价值观以最自然、动人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 与线上广告相比,高铁媒体的这种沉浸式陪伴的特点能够有效避免信息的碎片化,让品牌信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消费者产生深度触达,从而为品牌塑造温度实感奠定基础。
线下场景才是让品牌“活成生活”的地方。在行旅生活中,高铁列车媒体同时还是一个“强情感场景”。 比如当人们踏上端午假期或暑运之旅,高铁车厢便成为了一个充满团聚期待的“待满足”空间。高铁列车媒体凭借其独特的行旅生活场景,为品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品牌的陪伴。 无论是对家的思念、对远方的向往又或是对团聚的期待,基于对消费者的深度洞察,品牌可借助高铁列车媒体传递出与之相契合的情感信息,迅速触动消费者内心深处,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生根发芽。很多品牌通过高铁列车媒体的持续、高频曝光,成为了默默陪伴乘客的“知心朋友”。
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不再只是看内容,而是看品牌是不是出现在身边。线上环境,消费者可以看见品牌,但线下环境,消费者不仅能看见品牌,更能“面对面接触到、体验到”品牌,这对用户的感知力和记忆力而言,完全是更高的维度。 这种扎根生活的在场陪伴感,这种基于情感共鸣建立的品牌忠诚度,正是高铁列车媒体相较于其他广告形式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品牌与消费者构建长期、稳固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品牌不再是一个虚幻的符号,而是一份有温度的真实存在。
霍尼韦尔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德威在《长期主义》一书中提到:“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真正穿越危机”。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在关注短期业绩的同时,势必会努力投资长期增长与价值沉淀,从而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 随着端午节、暑运的开启,高铁列车媒体凭借其独特的场景优势,为品牌核心价值传递提供了温度实感的表达方式。这种基于真实行旅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情感渗透与价值共鸣“心价比”,能够在消费者生活和心智中扎根,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与忠诚度,这才是品牌抵御经济周期冲击,从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END-
![]() |
7X24售后 多渠道服务支持 |
![]() |
专业技术支撑 业务全流程技术支持 |
![]() |
咨询Email zhuqin@meichangdo.com |
![]() |
渠道合作
|